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70年來,淮河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體系越來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作為治淮伊始便奮斗在淮河保護治理一線的“治淮人”,為總結好中水淮河公司70年來治水興水的經驗,繼承和發揚中水淮河人的治水思路和勘測規劃設計理念,近期,公司將陸續推出中水淮河經典工程系列專題宣傳,本期帶您走進《穩舵揚帆破浪行(一)——息縣樞紐》。
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北麓,河南息縣境內,一座氣勢恢宏的水利樞紐橫跨淮河兩岸。這座由中水淮河公司設計的息縣樞紐工程,屬于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關鍵建設項目之一,既是國家“十三五”規劃重大水利項目,也是河南省“四水同治”首批推進的十大水利工程之一,承載著國家戰略與地方發展的雙重使命。
工程主要由節制閘、魚道、連接堤等建筑物組成,節制閘共計26孔,單孔寬15米,閘上正常蓄水位39.2米,蓄水庫容1.2億立方米。這一規模宏大的工程,自2020年4月開工建設,2024年1月通過下閘蓄水驗收。
“息縣樞紐,是淮河干流上第一級攔河閘。在工程建筑方案設計上,我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中水淮河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勇介紹,“工程結合紅色文化和古建筑元素,以莊重大氣的中國紅為主色調,作為對革命前輩豐功偉績的銘記和革命先烈勇往直前革命精神的緬懷。”
在建筑結構上,息縣樞紐工程的設計方案更是別具匠心。啟閉機房創新設計為雙層結構,下層為功能機房,上層打造為文化廊橋,廊橋設計傳承中國傳統建筑精髓,展現"一橋飛架南北"的文化意蘊;橋頭堡采用七層高塔設計,設于岸墻外側,登高可覽淮河風光。加腋框架結構的啟閉機房排架梁柱,既巧妙致敬傳統木拱廊橋梁木穿插別壓的“八字結構”,又充分展現了現代建筑結構的設計之美。不僅如此,每一根排架柱的尺寸、角度,每一處加腋梁的位置、大小,都經過精密計算與反復論證。它們以科學合理的結構布局,將各種外力巧妙分散與承接,使整座工程能夠在歷經風雨洗禮的重壓下堅如磐石。
在工程技術上,設計師們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基坑開挖砂料,采用振沖擠密技術處理了近5萬平方米地基,解決了地基承載力和地震液化問題;創新采用“π”型垂直截滲墻結合水泥土墊層的立體綜合防滲體系,解決了強透水砂基在長期高水頭作用下的滲透穩定和接觸沖刷技術難題;首創漸進式波狀輔助消能設施,并在海漫末端和河道兩側邊坡坡腳設置了鋼筋混凝土防沖墻,解決了工程消能防沖難題;研究開發公司首個BIM+GIS智慧建管平臺,實現了BIM+GIS技術在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全階段的全覆蓋,達成“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局”的目標;在閘門及啟閉機上布置傳感器數據采集系統,自動采集實時數據和分析監測其運行狀態,實現了閘門及啟閉機全生命周期監測管理與健康評估。
如今的息縣樞紐工程,已成為淮河之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徹底改變了息縣人民“住在淮河邊沒水用、守著淮河沒水喝”的歷史。它像一位忠誠的守護者,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和人民的安全與福祉。這座凝聚著現代水利智慧的工程,既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更是新時代中國水利事業蓬勃發展的有力見證,正源源不斷地為大別山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