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樓樞紐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70年來,淮河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體系越來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作為治淮伊始便奮斗在淮河保護治理一線的“治淮人”,為總結好中水淮河公司70年來治水興水的經驗,繼承和發揚中水淮河人的治水思路和勘測規劃設計理念,近期,公司將陸續推出中水淮河經典工程系列專題宣傳,本期帶您走進《堅韌不拔鑄豐碑(十二)——耿樓樞紐》。
耿樓樞紐,作為國家治淮19項骨干工程之一,是沙潁河近期治理工程中最大的單項工程。樞紐坐落于安徽省太和縣耿樓村,于2007年5月開工,2009年12月底通過竣工驗收。樞紐由節制閘和船閘組成,主要功能包括防洪、排澇、蓄水、灌溉、航運等。樞紐節制閘為Ⅱ等大(2)型工程,設計流量3910立方米每秒,共12孔,每孔凈寬7.5米。

沙潁河作為淮河最大的支流,是中原內陸地區通江達海的主要通道,在溝通中原與華東地區經濟往來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治淮力度的加大,沙潁河近期治理工程耿樓樞紐應運而生。2004年6月,中水淮河公司編制完成了《沙潁河近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同年8月,報告通過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審查,同意新建沙潁河耿樓樞紐。

耿樓樞紐的設計方案凝聚了中水淮河公司的智慧與心血。工程選址于裁彎取直的人工河道上,上下游引河、引航道與老河道需平順銜接,且需確保節制閘與船閘運行時水流條件獨立、互不干擾。為解決這一難題,設計團隊突破傳統思維,將船閘與節制閘的位置互換,即船閘布置于主河道,節制閘布置于主河道南側。調整閘位布局后,船閘運行安全得以保障,節制閘水流流態平穩,出流順暢。

由于沙潁河主河槽較深,故節制閘岸、翼墻擋土高度較大,墻后水壓力和土壓力都相當大,若按常規設計思路,岸、翼墻結構尺寸勢必很大。為兼顧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設計團隊采用墻后回填水泥土降低土壓力,通過對不同水泥摻量的水泥土室內試驗研究并結合實際施工的條件,計算出水泥土對擋土墻的側壓力及水泥土的回填范圍,大幅縮小了岸、翼墻結構斷面尺寸,顯著節省工程投資,為同類土基高擋土墻工程提供了技術借鑒,也為水泥土材料的應用推廣積累了基礎數據。

在老河道封堵及右岸封閉堤填筑工程中,傳統方案是采用圍堰擋水、旱地施工,但存在工期長、影響航運的弊端。于是設計團隊優化施工工藝,采用“圍堰與封閉堤水下部分一體化施工”方案:直接在水中倒土填筑,待填土出水面且沉降基本穩定后,再分層碾壓填筑上部封閉堤。實踐證明,該方案不僅確保了工期,也節約了工程投資,實現了施工效率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

耿樓樞紐自2009年投入使用以來,經歷了數次洪水考驗,始終保持安全穩定運行。2012年,耿樓樞紐工程榮獲“2011年全國優秀水利水電工程勘測設計獎銀獎”、“2011-2012年度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中水淮河公司設計者們以工匠精神書寫水利擔當,用熱情和智慧在這里搭建起冉冉升騰的希望,使其成為守護潁河的堅實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