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淮安樞紐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70年來,淮河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體系越來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作為治淮伊始便奮斗在淮河保護治理一線的“治淮人”,為總結好中水淮河公司70年來治水興水的經驗,繼承和發揚中水淮河人的治水思路和勘測規劃設計理念,近期,公司將陸續推出中水淮河經典工程系列專題宣傳,本期帶您走進《堅韌不拔鑄豐碑(一)——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淮安樞紐工程》。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西起洪澤湖二河閘,與蘇北灌溉總渠并行,東至扁擔港入黃海,全長163.5千米,設計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淮安樞紐工程是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的第二級控制工程,在入海水道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是一座集泄洪、調水、排澇、航運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大(1)型工程,其主要作用是實現入海水道與京杭運河的交叉,維持京杭運河水路航運和南水北調輸水,滿足入海水道泄洪及渠北運西地區排澇要求。樞紐主要建筑物有入海水道穿京杭運河立交地涵、古鹽河與清安河穿堤涵洞、渠北閘和入海水道北堤跨淮揚公路立交旱閘等,是亞洲同類工程規模最大且極具特色的“上槽下洞”的水上立交工程。

1991年,江淮發生大水,蘇北里下河地區損失慘重。為治理水患,國務院召開治淮治太會議,作出《關于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確定建設治淮19項骨干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作為進一步打通淮河洪水入海通道、根本解決淮河下游洪水威脅的一項關鍵工程,被列為治淮19項骨干工程建設的重中之重。

建設過程中,中水淮河公司承擔了設計任務,在安徽省勘察設計大師馬東亮的帶領下,設計人員大膽創新,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后,摒棄了平原河上建閘的傳統思想,借鑒公路工程中的立交橋模式,設計采用斜交角77°的斜立交方案,成功解決了入海水道泄洪與京杭運河航運的矛盾。除此之外,設計者們攻堅克難,成功解決了粉細砂地基的深基坑降水和防滲排水、異型復雜涵洞結構設計及超長混凝土薄壁墩墻施工期溫控防裂等復雜難題。在面對現代水利工程與古老的京杭運河相沖突時,設計者們精巧構思,橋頭堡采用塔式仿古結構,主塔共7層,為襯托主塔的建筑效果,在主塔兩側布置了裙房,主塔與裙房之間采用廊橋連接,廊橋下為交通道路。這樣既方便了工程管理、節省了工程投資,又為生態、景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是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型的典范工程,也是古老的千里運河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999年,一條橫亙在蘇北大地上的宏偉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全面開工建設。2003年4月,淮安樞紐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建造完成的淮安樞紐工程成功解決了京杭運河、灌溉總渠、入海水道三河交叉、泄洪與航運的矛盾,實現了淮河和京杭運河的各自獨流。淮安樞紐立交地涵無論是涵洞規模,還是泄洪能力都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該工程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銀獎”“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等獎項。2009年,榮獲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

2003年6月和2007年7月,淮河發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淮安樞紐工程經受住考驗,順利泄洪,如今已堅守二十余載,守衛一方安瀾。目前,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樞紐工程正在建設中,二期工程建成后,淮河入海水道行洪能力將達到7000立方米每秒,將洪澤湖防洪標準由100年一遇提高至300年一遇,也有利于減輕淮河中游防洪除澇壓力。這些成績的背后,是全體建設者的努力和智慧,是一個個平凡又偉大的水利人的默默付出。他們讓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淮河流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水利建設工程,讓有著“最美水地標”之稱的淮安樞紐成為百里淮河入海水道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