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干流行蓄洪區綜合治理理論技術與實踐
淮河干流行蓄洪區是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近180多萬人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基地。淮河干流行蓄洪區治理存在以下技術難題:(1)洪水動態空間布局存在缺陷;(2)行蓄洪區運用對淮河中游河道沖淤影響機理不明;(3)行蓄洪區調整布局與淮河干流中游河道河相關系未開展深入研究;(4)行蓄洪區基礎數據系統不足,自動化程度不高;(5)缺乏科學的行蓄洪區風險評價體系。
為解決行蓄洪區治理的技術難題,課題研究建立了大比例、高精度基礎數字信息系統以及大型數學模型、河工模型,開展了沖淤影響分析、河道演變等研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行蓄洪區風險評價方法研究,分析行蓄洪區風險等級等。具體包括:(1)研究行蓄洪區總體布局模式,科學地進行洪水空間的動態安排,合理調整行蓄洪區的總體布局;(2)研究行蓄洪區洪水風險分析評價方法,構建行蓄洪區洪水風險分析評價體系;(3)研究行蓄洪區建設方案,根據數模和物模復合模擬得出的洪水流態和設計參數,提出安全有效的行蓄洪區建設方案;(4)研究行蓄洪區居民安全安置模式,進行洪水演算和洪水風險協同評估,建立人水和諧的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模式;(5)研究行蓄洪區運用方式,根據洪水運動規律,制定科學的行蓄洪區運用方式。
成果的先進性及創新點:
(1)科學安排洪水合理動態空間,調整了行蓄洪區的總體布局。
(2)提出人水和諧環境的多元分析方法,合理安排人、水、地的空間關系。
(3)進行洪水演進與洪水風險協同評估,構建了行蓄洪區洪水風險分析評價體系。
(4)構建了大型一、二維嵌套的水動力數學模型,實現了河網、湖泊、行蓄洪區等耦合數值模擬。
(5)創建數模和物模復合模擬模式,解決了長河段與局部一、二、三維同時模擬的難題。
(6)恒態與動態信息疊加法形成基礎數字信息系統。